东南网12月8日讯(本网记者 薛逸群 通讯员 杜志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诸多非遗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面对这些瑰宝,泉州市洛江区主动挖掘,多措并举,十年来,在非遗传承挖掘、保护、落地等方面成绩斐然。 深入挖掘 非遗项目达30项 闽南大地,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代表着闽南文化的非遗项目数不胜数。 例如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就极具代表性。据考证,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是由黄瑞台研究发明的。这是一种闽南音乐所特有的乐器,主要配合南音“下四管”演奏。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是一种仅于家族内部传承的特种技艺,同时也是依附于民间音乐的发展而生存的特色手工技艺。其制作时的“刨、削、调音”工艺技艺独特,采用南音的洞箫定音。2007年3月,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8月,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样作为闽南非遗文化的还有“泉州祭十班习俗”,“泉州祭十班习俗”是明代开始流传于洛江本地区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463年的历史。该习俗为了纪念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廿八日发生在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十班(十村)村民“卫乡御倭”的英雄壮举。多年来,“泉州祭十班习俗”不仅作为乡土历史教材,而且此习俗经过世代传承,更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2016年,“城东祭十班习俗(洛江)”获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泉州祭十班习俗”获评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洛江区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坚持非遗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达到8类30项。下一步,洛江区将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更加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不断挖掘闽南文化,将优秀的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



- 我来说两句


- 【字号 】
26ced723-83e9-46aa-9f33-327164fab257.jpg)
ad225828-ca44-43e5-b164-ca05e8240780.jpg)
4f694c33-95e8-434b-92fb-891b7ea414ca.jpg)
9fa5ab24-96ad-4bb9-afa1-7baf0d5f4bab.jpg)
144599ac-8b02-47a7-bfba-6e7ebed1b6ac.jpg)
f90847a7-4082-4d82-aaf2-f13a9be8833b.jpg)
a888f4e5-5a21-48cc-a094-5bfaa76d4776.jpg)
ed8755bf-6835-4900-b733-7c13ef6385be.jpg)
7f36ec31-159c-4782-b1a1-8d5d746b58bc.jpg)
44eac843-29de-447d-bd7d-4f82354070db.jpg)
305b2e52-5b48-4d03-bcbb-4fa9375cf7c6.jpg)